工业4.0首次于2011年在德国提出,是德国“国家高科技战略”的一部分。
而事实上,工业4.0在德国爆发是有着非常深刻的背景:根据德国政府的报告,工业4.0提出的原因分为内外两部分:
外部环境:1.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带来的刺激。
2.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的崛起使得德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受到挑战。
内部原因:德国本就是制造业强国,需要保持并提高自己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水平较高,二是创新体系效率高。
近年来,中国媒体上也不断出现工业4.0,这已经变成了一个现象级的话题,当然和中国政府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以及“互联网+”等类似概念十分相关。尤其是中德两国同为制造业大国,德国的经验对中国十分有借鉴意义。但因着两国在许多地方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实施时要更加审慎的看待“工业4.0”计划。
中国之前已经对智能化、信息化的工业生产方式有所准备,以前提出的“两化融合”就有“工业4.0”的影子。中国的制造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已经不再是只会生产低端制造业产品。虽然在中高端制造业上与德国日本横向比较还有差距,但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的水平比前些年已经有了质的飞跃。我们的中端机电产品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两年在中国对德国的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比已经超过40%。在通讯技术的发展上中国至少已经不逊色于德国;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国甚至已经超过德国。而在智能制造领域,像易往信息这样的本土智能化解决方案提供商也已经成长起来,挑起中国智造的大梁,开始与国际企业分庭抗礼。
工业4.0是革命性的变革,是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展望中国制造业的未来,要依靠本土企业根据经济发展的现状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可以借鉴参考工业4.0,但不能一味的盲从和模仿。